
在青岛市城阳区后桃林小学中金辰大,中午的就餐铃声响起,孩子们有序走进食堂,餐桌上热腾腾的饭菜正冒着热气。这所拥有2000余名学生的学校,在校就餐比例高达99.5%,食堂不仅是填饱肚子的地方,更成为学校精细化管理改革的“试验田”和“展示窗”。
在过去一段时间的专项检查中,该校发现食堂管理存在三方面突出问题:食材验收流程不够严谨、秋冬季饭菜保温不到位、供餐模式单一缺少文化内涵。面对这些挑战,学校启动了以“精细化管理”为核心的食堂转型升级计划。
在食材验收环节,后桃林小学建立了由“教师+食堂工作人员+值班领导”组成的验收工作小组。每天清晨6:30前,验收工作准时开始,真正做到日检查、日公布。学校还定期邀请膳食委员会代表参与监督,并在验收区安装高清摄像头,数据实时同步至“互联网+明厨亮灶”平台,全面提升了食堂管理的透明度。

针对秋冬季饭菜保温这一老大难问题,该校创新采用“分层保温箱+暖水袋”的保温方案,确保不同批次用餐的学生都能吃上热乎饭菜。在设备选型上,学校严格执行国家标准,箱体采用食品级EPP材料,暖水袋外层使用食品级PC材料,兼具抗菌与保温双重功效。
该校推出“经典诵读+自助打餐”模式,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“食礼”文化,从餐前经典诵读、食礼教育、自助打餐、粮食节约、光盘行动等方面,旨在通过文化浸润与自助管理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,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;结合节日和主题活动中金辰大,设计特色餐食,增强用餐仪式感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后桃林小学在食堂设立了“小小帮厨岗”,让学生参与餐桌清洁、地面卫生维护和就餐秩序管理等环节,实现了学生的自主管理,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管理意识,提升了综合能力。自助打餐模式不仅提供了更多菜品选择,还将浪费率从6%降至0.2%。学校结合传统节日开发的“端午粽香”“冬至饺子”等主题餐,以及创新的“桃林大包”“桃林肉丸”等特色美食,既传承了饮食文化,又满足了学生的口味需求。

经过一年的精准施策与持续改进,后桃林小学食堂实现了从“问题不断”到“示范引领”的华丽转身。在食品安全方面,学校构建起“监督赋能+制度严控+共治监管”的三维防护网。一学年来,学校在上级“四不两直”检查、区市场监管局抽检、人大代表进校园普法调研等活动中,均以“零问题”的优异表现通过考验。
此外,学校每日开展家长陪餐活动,每学期举办“食堂开放日”,邀请家长亲身体验食材验收、餐品制作的全过程。通过家长和学生问卷以及学校“一码通”,学校广泛征集家长意见。一学年来,家长投诉率同比下降12%,满意度提升至99.8%。这一共治模式现已被列为示范案例在城阳区推广。
倍悦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